时间:2023-08-18
1939年10月,毛泽东同志撰写《〈共产党人〉发刊词》,总结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经验,精辟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引人注目的是,早在大革命时期,广东党组织就开始了一系列探索,最终促使广东成为党的“三大法宝”的萌生之地,有着开拓意义和久远影响。
革命统一战线发祥地
中国共产党人从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受到北洋军阀残酷镇压的事实中,深刻认识到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的重要性。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集中力量从事工人运动,以1922年1月香港海员大罢工为起点,在持续13个月的时间里,全国发生大小罢工100余次。
骇人听闻的“二七惨案”,使共产党人开始认识到,只靠工人阶级一个阶级的力量势单力薄。正是带着这些经验教训,转为主动自觉地建立统一战线,决定采取积极步骤去联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进行民主革命。
广州是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的基地,政治条件比较自由,工农运动能够获得合法发展。1922年6月, 军阀陈炯明在广州叛变,炮轰总统府,孙中山在危难中脱险,此事对他打击很大,使之陷于苦闷彷徨之中。
共产党雪中送炭,当即发表声明,支持孙中山,反对陈炯明。李大钊、陈独秀会见了孙中山,推心置腹的交谈,让孙中山深感共产党人值得信赖。他感叹道“国民党在堕落中死亡,要救活它就需要新鲜血液”,因而主动邀请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
1922年夏,在广州连续召开了三个会议,分别是1922年4月底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的干部会议、1922年5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和1922年5月召开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三个会议都讨论了或接触到要与国民党建立民主联合战线、实行两党合作的问题。因为工作重心转向统一战线和“准备召开党的代表会议”(据陈独秀在党的三大上的报告),“1922年7月18日,共产国际决定中共中央驻地由上海改为广州。马林将这一决定带到中国后,中共中央机关约于1923年5月由上海迁至广州”(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第134页)。
1923年6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党史上开统一战线工作先河的重要会议。大会通过《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决定当时的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国共合作,这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关于革命统一战线策略的最终确立。
党的三大的观念更新、理论创新和方针政策调整,“有利于共产党走上更广阔的政治舞台,得到锻炼和发展”。党的三大同时明确规定,在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时,党必须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保持自己的独立性。
为了统一战线重大决策,陈独秀三次到广州,工作了一年多时间,主持召开党的三大;李大钊到广州出席中共三大和国民党一大;毛泽东三次到广州,出席中共三大、国民党一大,主办第六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广东党组织积极开展国共合作的舆论宣传工作和试点工作,在开展军事斗争和国民运动中与国民党合作,有力地推动了国共合作的进程。
广东党组织不仅统战工作先行一步,而且对统一战线内部复杂性,对必须坚持又联合又斗争原则,对其中的经验和教训,有着直接而深切的体会与认知。广东作为统一战线工作的主要发祥地和重要实践地,在党的统一战线大格局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发挥特殊重要的作用。
从事武装斗争始发地
中国共产党人懂得武装斗争的重要性,是从黄埔军校开始的。
1924年11月,中共广东区委委员长周恩来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先后有恽代英、萧楚女、熊雄、聂荣臻等共产党人担任黄埔军校要职,积极参与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的创建工作。黄埔军校前六期,均建立了共产党的组织。
当时国共合作采取了“党内合作”的形式,共产党员兼具国民党员身份。因是之故,使许多中共党员有机会通过各种途径,陆续进入黄埔军校,成为黄埔的教官、职员或学生,先后有上千名中共党员到黄埔军校工作或学习。
中共在黄埔军校造就了大批党的军事、政治干部,迈出了开展军事工作、从事武装斗争的第一步,开始了独立组建并掌握革命武装的尝试。
广州无疑是中共最早一批军事干部的诞生地,是共产党人从事革命武装斗争的始发点,党领导的三大起义的许多军事、政治干部都是从黄埔军校出来的。更为重要的是,共产党人在参与黄埔建校、建军的实践中,对创建党领导军队的制度(党代表制)和开展军队政治工作,作了大量积极而有意义的开拓,开展了军校政治教育、军队政治工作和战时政治工作的实践。中共广东区委通过统一战线,组建了大元帅府铁甲车队,后扩展为著名的叶挺独立团,实际上是我们党直接掌握的一支革命武装。同时还掌握工团军、农民自卫军、省港罢工纠察队。
1924年10月,广州商团叛乱,彭湃率领我们党的第一支农民武装—广东农团军参加了战斗。1927年12月11日,震动中外的广州武装起义,是效仿俄国十月革命,在城市领导工人、农民和革命士兵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一次颇具规模的英勇反击,且是起义后在城市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大胆尝试。时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张太雷和数以千计的革命者英勇牺牲,前仆后继地拉开了土地革命战争的序幕。
探索党的建设先行地
1920年12月,在上海从事中国共产党创建活动的陈独秀南下,应邀来粤出任广东教育行政委员会委员长,直接指导和参加了建立广州共产党组织。
1921年春,在陈独秀的推动下,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以谭平山、谭植棠等为代表,在广州创建党组织(陈独秀亲自主持组建并担任第一任书记),“广州共产党”成为全国最早的六个地方党组织之一。
广东党组织派代表参加了党的一大,随后成立中共广东支部。1922年6月广东党员32人,按照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了中共广东区委(亦称两广区委)。1926年9月广东党员发展至5000人,1927年夏发展至近万人,为当时全国辖区最广、党员人数最多。
党的组织从广州一隅向全省发展,扩展至闽南、广西、云南和南洋各地。广东区委领导机关逐步健全,形成了由周恩来、陈延年、张太雷、彭湃、苏兆征、杨匏安等人组成的领导核心。
广东区委重视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特别是重视开展党内教育,推行党课制度,建立党校,办党刊,定期举行政治报告会。广东区委重视组织建设、制度建设,设主席团制,实行集体领导;区委之下,设“军委”和负纪检之责的“监委”,乃是在党内率先开展军事工作和纪律检查工作,这两种机构为当时全国各地党组织所仅有,在党的建设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
在风起云涌的工农运动中,特别是省港大罢工、统一广东之役和北伐战争中,广东党组织和党员起着政治领导和先锋模范作用,为将大革命运动从广东推向全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作者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广东省委党校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文章来源:《南方》杂志2023年第23期
以上抄录广东省委党校